雷州特教教师李小花:为失聪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一个简单的拼音,李小花都要花上数十遍的功夫教导聋人受训儿童。
“老师,您们辛苦了!叔叔、阿姨,您们好!”走进雷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一阵童真的声音扑面而来,让人心情愉悦。可谁能想到,说出这些话的竟是一群先天性聋人的儿童。
据雷州市残联有关领导介绍,该市残疾人语障康复中心成立8年来,在特教教师李小花和同事们的艰辛努力下,先后为300多名失聪儿童进行语障康复训练,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有60多名失聪儿童告别无声世界,学会了说话。
这些辛勤耕耘的教师凭着一颗爱心,为失聪儿童和家长搭建起希望的桥梁。李小花献身特教事业,矢志不移,她说:“我能把人类真诚的爱传递给那些不幸的孩子们,内心充满了幸福和自豪!”
为了孩子,乐于奉献
李小花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从小就饱受生活磨难,懂得农村生活的艰辛。2002年,李小花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于师范院校,同年被分配到一所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小学任教。经过几年艰辛努力,李小花不但事业有成,而且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然而,一次偶然应聘却彻底改变了李小花和家人原来生活的轨迹。
2008年8月2日,李小花在获悉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要招聘听障儿童康复师的消息后,她带着试试看的心理,前往应聘。可想不到,一接触那些孩子,她就深深被孩子们的无助眼神吸引住。她说,至今还能清楚地回忆起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小闹钟》的情景。当时孩子们好奇地围着实物教具小闹钟,打着手语问:“老师,闹钟会响吗?”李老师面带笑容,连连点头。可当她将小闹钟的声音打开,逐一贴近孩子们的耳朵时,李老师却发现孩子们睁着茫然的眼睛看着她,连连摇头,示意听不到小闹钟的铃声。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李小花说,从此,她暗下决心要坚守这特教岗位,为孩子们奉献更多的爱心。
李小花说,每名聋人受训儿童从开口说话到简单交流,最短时间不少于4个月,最长的则在3年左右,为了孩子未来,李小花和同事们倾尽了心血。课堂上,李老师总会面带笑容,带领孩子们做呼吸训练、唇舌操、发声训练等。有时,为了让孩子做好一个唇舌操的简单动作,准确地说出一个简单的字母或生字,她往往要教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这其中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8年来,李老师从不因为自身的原因,缺下孩子一节课。去年8月,李老师因身患重病动了手术,但她躺在病床仅休息几天,就迫不及待地闹着要出院上班。她说,听障孩子康复训练时间越早越好,她不能因为自身原因,影响了他们的训练课程。
为了孩子,学无止境
俗话说,十聋九哑。许多人认为,先天性聋人儿童会一辈子生活在无声世界里,李小花却不以为是,她说:“失聪儿童,只要经过科学的训练和不懈的努力,照样也能让孩子走出无声世界。”
为了让听障儿童康复训练取得显著成效,李老师长期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对失聪儿童实施因材施教。李小花说,力争通过教学帮助孩子们早日和正常孩子一样说话和交流,要实现这一目标,该中心的老师们需要比其他幼儿园和学校的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他们要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量体裁衣”进行一对一辅导。由于孩子失聪,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孩子的视觉、触觉、运动觉等感官,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为了让孩子记住词汇,她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讲解,一遍一遍看图片、看演示、看实物,还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
“自从知道孩子患上先天性聋人后,我从来不指望她能够开口说话,可2014年孩子进入康复中心进行1年的语训后,我亲耳听见了孩子口里叫出‘爸爸、妈妈’,那一刻,你不知道我有多高兴!”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今年5岁,如今通过助听器、对口型,已能与老师和家人进行简单口语交流,让她倍感欣慰。
李老师说,他们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当受训的聋人孩子,能够开口说话的时候。“我们特教老师的工资不高,老师们都是凭着对这份职业的挚爱才留下。”只要孩子们需要她,她就会义无反顾地坚守在特教工作岗位上。
特教教师寄言:
多给予失聪儿童关爱
“如果聋人群体在受到歧视后,不再坚持进行口语训练的话,时间一长,将可能又回到原来的无声世界。”
面对特殊的适龄聋人群体,李老师他们喜忧参半。喜的是,近年来在国家专项康复项目的扶持下,不少适龄儿童能无偿享受到语训教育的机会;忧的是,一旦脱离了国家专项救助项目的扶持,多数家长不愿出资再让这部分聋人孩子接受教育,令孩子们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机会,加上社会如果对这些孩子没有宽容的心态接纳,他们很容易返回原来的“无声世界”。“这些孩子需要社会的关爱,需要大家伸出温暖之手。如果人人都能分担一点责任,那么他们在心理上就会更自信”。
来源:湛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