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银玲:无声的歌曲

  •  
  • 浏览次数: 1380
  •  
  • 发表时间:2017-05-24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杜银玲,29岁,听力障碍人士,左耳93分贝右耳100分贝,2010年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计算机本科专业,目前在“欢行手语”担任手语节目主持人。其同名微博公众号因时常发布手语教学视频而聚集大量粉丝。

  电视的画面里,一名面容清秀、活泼可爱的女子优雅地打着手语,她所处的环境是一家服装店。通过手语和老板沟通,她买到了心仪的衣服,露出满足的笑容。
  画面切回演播室,杜银玲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地主持着节目,教观众复习刚才她使用过的手语。
  “除了新闻里的翻译手语,当前在国内的手语教学类节目只此一家。”杜银玲自豪地用断断续续、少许生硬的声音说道,除此之外她还是微博上的“网红”:把很多歌曲用手语演绎,拍成视频或是MV的形式,获得了大量的粉丝。

手语加歌曲的奇妙组合

  “聋人中90%都是药物过敏致聋。”杜银玲小时候发高烧,在服用药物时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导致失去了听力。

  “小时候老师教说话的同时,我会和哥哥姐姐们聊天,边看边学就慢慢会打手语了。”杜银玲学会手语纯属环境使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国内的特殊学校大多不会系统地教手语,“就像健全人说话一样,是从小听会的,我们的手语都是看来的。”杜银玲说,手语是听障人的第一语,中文是第二语。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有一个手语表演类节目《星星你好》,表现形式就是用手语讲述一个故事。杜银玲作为参演者进行了为期八个月的封闭式训练。“起初导演组在学校里挑了几十个人,创造出一套手语动作,之后在一些城市找三四十人,集中到北京,一共300多人。”想起那段时光,杜银玲的感叹是:太夸张了!3分钟的节目她们训练了八个月,有的节目练了一年半。不过最后看到自己的演出视频时,作为参演者,杜银玲觉得这八个月的辛苦,值了。
  临近毕业,大多毕业生都为去留而苦恼,杜银玲早早应聘到迪信通开始做网站编辑,此后的近三年时光里,她一直生活工作在北京。
  听障人士在大学的学制是五年。五年的时间里,杜银玲一直跟着著名的特教老师吴玲学习系统的手语教学,自己同时也在做手语教学类的工作。“我大二的时候在学校的手语社教手语。”杜银玲应邀到各个高校进行手语教学的工作,渐渐在手语圈子里有了名气。
  吴玲意味深长的一席话让杜银玲认识到普及手语的重要性:“现在很多聋人就业难、结婚难,最大的原因就是沟通,主要是手语没有地位,大家都觉得手语是翻译,而不是一门语言。只有手语这门语言的地位提高了,聋人的生活水平也就跟着提高了。”
  “毕业后因为要工作,时间没那么自由,但还是有不少朋友希望能学手语,我就抽周末的时间教,但是太累了。”在杜银玲一度想要放弃时,有朋友给了她一个建议:“反正是手语教学,何不拍个视频发在网上,大家看着学,你也轻松。”
  在没有其他方法可行的情况下,杜银玲抱着试试的心态拍了手语歌曲:小虎队的《爱》。视频完成后她发在视频类门户网站“优酷”上,没想到点击量激增,大家跟着学,非常热情,“希望我继续拍的声音越来越多。”杜银玲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一曲手语歌,成了微博红人

  仅仅在优酷播放,杜银玲认为平台不够宽阔。2010年正值微博的热潮,她就试着注册了微博账号,专门做手语教学。到现在6年的时间里,杜银玲的粉丝达到近50000人,通过聊天她得知其中大部分是健全人。
  “手语视频有很多人看,健全人可以看视频学打手语;听障人听不到,但是他们很多喜欢音乐,看我的视频就知道是怎么唱的。”杜银玲说,她身边有很多聋人朋友看自己的视频是为了听歌。
  “我觉得教大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苹果西瓜’的词汇,第二天他们大多会想‘是怎么打来着’,很难有清晰的记忆。但是放一首歌,大家特别有兴趣,学几遍都不累。”杜银玲说,教词汇固然重要,但是直接以歌曲的方式教手语更方便记忆,也更能带动初学者的热情。
  说起面对面的教学和视频教学,杜银玲说,面对面教是有互动的,而对着镜头是没有互动的,“在电视上教手语说白了就是‘自嗨’。”她第一次主持节目的时候,因为紧张打错好几次动作,不得不一遍一遍重复。几期做下来,她也能驾轻就熟地面对着镜头打手语。
  到现在杜银玲的手语教学视频已经涵盖了800多首歌曲。“记得一开始的时候,没什么粉丝,关注量上升得特别慢。”杜银玲说,在自己的坚持下,慢慢地人开始多了起来,之后和一些明星合作,粉丝量暴涨。
  “选歌一般是选我喜欢的,能大致听清的,还有就是网上特别火的,都会考虑。”杜银玲自称喜欢的歌曲风格很多,只要好听的她都会考虑拿来做手语视频。简单的歌她听十遍就能学会;如果是很复杂的歌,可能要听上百遍,最长的要花近一个月的时间学习。“我可以听得到音乐,但是如果同时有字吐出来的话会分不清音乐还是字。”因为杜银玲只有微弱的听力,所以她需要重复认真听才能把一首歌曲融会贯通。
  简单的手语歌视频,杜银玲可以自己拍摄、剪辑,如果是比较复杂的MV,则需要找朋友帮忙。“录一首歌的视频,二三十分钟就搞定,剪辑要花一两小时,拍MV的话可能要一两天,再加上后期有可能一个星期。”大量的工作让杜银玲一度想要放弃,但是看到粉丝的评论“老师怎么好几天不上课”,“杜老师我们坐等视频更新”。即便工作量大、没有任何收入,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2015年教师节的时候,上海的一个中学生,天津一个30岁的姐姐,海南一个小学老师,他们三个互不相识,但手语都打得很好,三人做了一个手语歌曲的视频,送给我一个祝福,这首歌的名字叫《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很多粉丝被杜银玲的活泼乐观打动,以自己的方式为她送上祝福。

手语不仅能翻译,更是一门语言

  “在美国,第一语言是美式口语,第二语言是英语,第三语言就是手语。美国新生的宝宝0到3岁的时候要学宝宝手语,是有法律规定的。”杜银玲曾和美国朋友聊天,他们听到的东西通过文字处理神经来传递,而儿童的视觉处理神经一般不是特别发达。所以小时候学手语是为了培养图像处理神经,“所以美国人的表情很丰富,例如动画片《猫和老鼠》,都是很夸张的表现。”
  一个人的图像处理水平如果比较发达,一首手语歌用一小时就可以很熟悉,慢的话则需要两三个小时。杜银玲的粉丝里“有很多是一开始学得很慢,一首歌可能要一两天时间,后来发展成视频一出来,看十分钟就会了。”
  “大家的固有观念认为学手语就是和聋人交流,其实不仅仅是这样。像平面设计、漫画创作,手语都有很大的帮助。”杜银玲想通过培养翻译的形式推广手语,“我曾在香港参加残障人青年会,有盲人、智力障碍患者、听障人,主持人说普通话时旁边有人说粤语,还有大陆手语、香港手语和图录演示。”她介绍,在香港,听障人游玩或者在普通高校念书,都有专门的翻译陪同,费用由政府负担。
  杜银玲曾想过正式办一个手语教学机构,但是囿于团队和资金的问题难以推进。时下网络直播越来越火,杜银玲尝试在一款名为“映客”的直播软件上和网友互动,在线观看人数达到了一千四百多人。“这或许不失为一个新的契机。”
  现在杜银玲正在筹划一个类似脱口秀的新节目,“背景是介绍成都的吃喝玩乐,可以学手语,同时也可以了解成都。”她说,如果在成都成功的话,可以复制到全国。
  杜银玲的男朋友是她微博上的粉丝,对方在厦门从事媒介工作,“他比较懂宣传推广的东西,能给我很多意见。”父母对于杜银玲的网络知名度不明就里,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也仅仅是简单提过此事。没有收入、费时费力的手语歌录制,杜银玲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原因,是因为一名网友的评论:“你的微博就是一所手语学校。”

来源:《三月风》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手语 杜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