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大敏——不恨年年压金线 甘为他人做嫁衣
但凡事业有成的中国聋人都有一部特殊的生活经历,闻大敏先生也不例外。他12岁时因患伤寒高烧双耳失聪,从此进入无声世界。耳聋后头几年都是在家里看一些小说杂书打发时光。他父亲藏书较多,不少知识尤其是文学方面的知识,是在这段时间初步涉猎的。1946年,他从听障学校毕业后,入京华美术学院学习国画,后因无力缴纳高额学费而辍学,但却藉此对美术方面的知识亦有了初步了解,为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辍学期间,他常到母校去玩,做过代课教师。1949年正式进入北京市第一听障学校任教,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的第一位聋人教师,一千就是8年。1956年,我国筹备组建中国聋人福利会,他被调入该会任职,中国聋人福利会后与中国盲人福利会合并组成中国盲人听障人协会。他留在组织处任职这段时间除了处理一般日常工作外,还在洪雪立同志主持与领导下参与了修订中国听障人通用手语和编写聋人扫盲识字课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始至终参与了在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语言研究所、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及国家教育部各有关单位的专家参与制定我国《汉语手指字母方案》的全过程。为搜集地方手语资料,多次只身出差东北、上海、四川、甘肃等地,终于与人合编了《聋人通用手语图》(共四辑)。现行的《中国手语》就是在此基础上修订充实而成,他一直是编纂组的主要成员。1978年,中国盲人听障人协会恢复工作以后,他继续留在该会组织处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沉寂了多年的盲人听障人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召开了第三届全国盲人听障人代表大会,这预示着,盲人听障人协会的工作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1979年2月,《中国聋人》杂志应运而生,闻大敏先生兼任了该杂志编委。试刊号一经向全国发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封面上刊载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先念等同志接见出席首届全国盲人听障人代表大会的照片。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大会深深震撼了中国聋人的心。
1980年1月,《中国聋人》正式创刊。不久,闻大敏正式调入《中国聋人》杂志社任副主任。30年来一直从事聋人工作的闻大敏先生从此与编辑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杂志社充分发挥了与聋人联系广泛、精通手语、深知聋人疾苦的长处,为办好这个刊物尽心竭力。他不但负责大量的行政领导工作,还编几个专栏的稿件,稿件的初审担子压在他的肩上。他勤奋学习排版技术,精心设计版面,还针对协会工作和聋人思想实际,写了不少文章。《中国聋人》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反映聋人呼声、维护聋人权益,传播知识,寓教于乐,图文并茂,深受广大聋人读者的欢迎。不少聋人受到感染勘纷拿起笔来投稿,涌现出一批优秀聋人通讯员,跟随闻大敏老师从《中国聋人》、《盲聋之音》再到《中国残疾人》,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有些人至今笔耕不辍。在《中国残疾人》创刊十周年的征文比赛中,聋人郑利群的《默默地陪你走》和邹德珍的《你是风儿我是沙》分别夺得一等奖和三等奖,文中翔实记载了聋人通讯员20年的足迹,而每一个通讯员的成长过程都有闻老师付出的心血。
《中国聋人》创刊初期,聋人对写文章十分生疏,有的抓不住写文章的要领。而闻老师像老师给学生批改作文一样一字字一句句地批改,不厌其烦地为这些稚嫩的文章修改润色,稿件到了他手很少遭到“枪毙”,他能使这些稿子起死回生,把毫无生气的标题改成画龙点睛的妙句。早期发表的《春潮涌进我心坎》、《晨曦》、《一蓑烟雨任平生》让四川聋人郑利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成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聋人李圣元不断有佳作发表,并在《我与祖国》征文中一举夺魁,他也加人了济南作家协会,苗彦得老骥伏枥,多次发表有分量的作品,与闻大敏老师书来信往,为杂志出刊做了大量工作;《悔》、《新生》和一些反映聋人刑事犯罪的事例文章被闻老师加上短评或编者按,成为各地聋人协会讨论座谈和进行法制教育的典型教材。闻老师不但扶持聋人通讯员写文章,还联系了一批聋人美术工作者。北京特级聋人教师梅芙生和上海美术制片厂聋人技师谢洪宾的连环助图文并茂,为杂志增色不少,他还与聋人王瑞亭等人合作编写《学手语》、《日常手语》等连载百多期。此外,还发表了聋协领导人戴目、富志伟等人写的与海外聋人友好往来和出访散记;即使非聋人员讯员的文章他也不轻易放弃。一篇杭州聋人石勤自强不息寻找生活出路的文章,被他加上标题“石不能言,勤能补拙”画龙点睛,使文章立即有了生气。辽宁鞍山聋人李少言事迹感人,通讯员邱丽君大手笔写了采访报道,闻老师给加上标题“少言多行,志在奉献”,配上题图照片,醒目大方,光彩照人。《友谊无国界,手语意相通》是写美国聋人大学生在中国聋校实习的故事,闻老师多次更换和设计题图照片,刊出后受到美国留学生的喜爱并带回母校收藏,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1995年,在烟台召开了首届聋人通讯员会议,新老交替,新人辈出,闻大敏老师周围又多了几位优秀的年轻聋人通讯员,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批通讯员中多数人是残联专职工作人员,年轻化,专业化。辽宁的邱丽君不仅自己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后来还主编了省残联机关刊物《辽宁残疾人工作》,她经常向闻老师请教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常州聋人严涛也是一边做通讯员,一边主编市残联的刊物《常州残联》,还有北京市残联的徐扬,武汉市残联的邓继禹、杭州的胡晓民,好多聋人通讯员主编了当地聋协主办的聋人报,这些刊物引导聋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闻大敏老师收到这些小报之后,又不断地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帮助他们把报纸办得更贴近聋人生活,关注聋人需求,反映聋人心声,凝聚了他无限的关怀和爱护。1998年8月,在苏州召开部分聋人通讯员工作会议上,李志歧总编高度评价了这位年逾古稀,但仍在孜孜不倦奉献余热的老人,与会全体聋人通讯员向他表示了发自内心的感激。
“不恨年年压金线,甘为他人做嫁衣。”半个世纪,岁月沧桑,闻大敏老师培养了三代聋人通讯员,有的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有的已经走上残联各级领导岗位,更多的正在继续着无声世界专栏的通讯工作,而他本人终身取得的只有两个头衔,就是《中国残疾名人辞典》所载的:中国聋人手语专家和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副编审。
信息来源:《百年沧桑话聋人》
辍学期间,他常到母校去玩,做过代课教师。1949年正式进入北京市第一听障学校任教,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的第一位聋人教师,一千就是8年。1956年,我国筹备组建中国聋人福利会,他被调入该会任职,中国聋人福利会后与中国盲人福利会合并组成中国盲人听障人协会。他留在组织处任职这段时间除了处理一般日常工作外,还在洪雪立同志主持与领导下参与了修订中国听障人通用手语和编写聋人扫盲识字课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始至终参与了在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语言研究所、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及国家教育部各有关单位的专家参与制定我国《汉语手指字母方案》的全过程。为搜集地方手语资料,多次只身出差东北、上海、四川、甘肃等地,终于与人合编了《聋人通用手语图》(共四辑)。现行的《中国手语》就是在此基础上修订充实而成,他一直是编纂组的主要成员。1978年,中国盲人听障人协会恢复工作以后,他继续留在该会组织处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沉寂了多年的盲人听障人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召开了第三届全国盲人听障人代表大会,这预示着,盲人听障人协会的工作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1979年2月,《中国聋人》杂志应运而生,闻大敏先生兼任了该杂志编委。试刊号一经向全国发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封面上刊载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先念等同志接见出席首届全国盲人听障人代表大会的照片。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大会深深震撼了中国聋人的心。
1980年1月,《中国聋人》正式创刊。不久,闻大敏正式调入《中国聋人》杂志社任副主任。30年来一直从事聋人工作的闻大敏先生从此与编辑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杂志社充分发挥了与聋人联系广泛、精通手语、深知聋人疾苦的长处,为办好这个刊物尽心竭力。他不但负责大量的行政领导工作,还编几个专栏的稿件,稿件的初审担子压在他的肩上。他勤奋学习排版技术,精心设计版面,还针对协会工作和聋人思想实际,写了不少文章。《中国聋人》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反映聋人呼声、维护聋人权益,传播知识,寓教于乐,图文并茂,深受广大聋人读者的欢迎。不少聋人受到感染勘纷拿起笔来投稿,涌现出一批优秀聋人通讯员,跟随闻大敏老师从《中国聋人》、《盲聋之音》再到《中国残疾人》,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有些人至今笔耕不辍。在《中国残疾人》创刊十周年的征文比赛中,聋人郑利群的《默默地陪你走》和邹德珍的《你是风儿我是沙》分别夺得一等奖和三等奖,文中翔实记载了聋人通讯员20年的足迹,而每一个通讯员的成长过程都有闻老师付出的心血。
《中国聋人》创刊初期,聋人对写文章十分生疏,有的抓不住写文章的要领。而闻老师像老师给学生批改作文一样一字字一句句地批改,不厌其烦地为这些稚嫩的文章修改润色,稿件到了他手很少遭到“枪毙”,他能使这些稿子起死回生,把毫无生气的标题改成画龙点睛的妙句。早期发表的《春潮涌进我心坎》、《晨曦》、《一蓑烟雨任平生》让四川聋人郑利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成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聋人李圣元不断有佳作发表,并在《我与祖国》征文中一举夺魁,他也加人了济南作家协会,苗彦得老骥伏枥,多次发表有分量的作品,与闻大敏老师书来信往,为杂志出刊做了大量工作;《悔》、《新生》和一些反映聋人刑事犯罪的事例文章被闻老师加上短评或编者按,成为各地聋人协会讨论座谈和进行法制教育的典型教材。闻老师不但扶持聋人通讯员写文章,还联系了一批聋人美术工作者。北京特级聋人教师梅芙生和上海美术制片厂聋人技师谢洪宾的连环助图文并茂,为杂志增色不少,他还与聋人王瑞亭等人合作编写《学手语》、《日常手语》等连载百多期。此外,还发表了聋协领导人戴目、富志伟等人写的与海外聋人友好往来和出访散记;即使非聋人员讯员的文章他也不轻易放弃。一篇杭州聋人石勤自强不息寻找生活出路的文章,被他加上标题“石不能言,勤能补拙”画龙点睛,使文章立即有了生气。辽宁鞍山聋人李少言事迹感人,通讯员邱丽君大手笔写了采访报道,闻老师给加上标题“少言多行,志在奉献”,配上题图照片,醒目大方,光彩照人。《友谊无国界,手语意相通》是写美国聋人大学生在中国聋校实习的故事,闻老师多次更换和设计题图照片,刊出后受到美国留学生的喜爱并带回母校收藏,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1995年,在烟台召开了首届聋人通讯员会议,新老交替,新人辈出,闻大敏老师周围又多了几位优秀的年轻聋人通讯员,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批通讯员中多数人是残联专职工作人员,年轻化,专业化。辽宁的邱丽君不仅自己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后来还主编了省残联机关刊物《辽宁残疾人工作》,她经常向闻老师请教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常州聋人严涛也是一边做通讯员,一边主编市残联的刊物《常州残联》,还有北京市残联的徐扬,武汉市残联的邓继禹、杭州的胡晓民,好多聋人通讯员主编了当地聋协主办的聋人报,这些刊物引导聋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闻大敏老师收到这些小报之后,又不断地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帮助他们把报纸办得更贴近聋人生活,关注聋人需求,反映聋人心声,凝聚了他无限的关怀和爱护。1998年8月,在苏州召开部分聋人通讯员工作会议上,李志歧总编高度评价了这位年逾古稀,但仍在孜孜不倦奉献余热的老人,与会全体聋人通讯员向他表示了发自内心的感激。
“不恨年年压金线,甘为他人做嫁衣。”半个世纪,岁月沧桑,闻大敏老师培养了三代聋人通讯员,有的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有的已经走上残联各级领导岗位,更多的正在继续着无声世界专栏的通讯工作,而他本人终身取得的只有两个头衔,就是《中国残疾名人辞典》所载的:中国聋人手语专家和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副编审。
信息来源:《百年沧桑话聋人》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