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鸣:在声音微弱的世界里构画艺术幻境

  •  
  • 浏览次数: 1290
  •  
  • 发表时间:2017-08-21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丛鸣的作品在国内同年龄段中处于前列,坚持下去前途无量,会逐渐成为国内有影响的青年艺术家。”这是在大连国际机场文化长廊举行的、由大连市残联与大连市文联主办的大连青年油画家丛鸣画展现场,大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石峰的评价。出生8个月时的一次医疗事故造成了丛鸣的听力障碍,绘画是他表达自我的方式,也是自我发现的过程。

丛鸣在画展现场

丛鸣作品《思》

绘画是表达自我的方式

  借助助听器加上懂一点唇语,丛鸣可以面对面进行交流,但是如果对方声音小、语速快,他就会很吃力。大学上大课时老师用麦克风,丛鸣就完全不知道老师讲了些什么,有父亲陪他上课时会课后讲给他听,父亲不在身边时就要靠自学了。
  大片的湛蓝色中,点缀着两个隐约的红色影子,好似遥远童年记忆中的小红帽,又仿佛圣诞老人的印记,这幅作品的名字《童话》和这样的解读都出自丛鸣父亲的想法。丛鸣作品的名字大部分是父亲取的,通常在一幅作品里丛鸣想要表达的太多了,取名是很令他头疼的事,而父亲好似发现了他潜意识、甚至无意识中想说的话。长期一起上课、学画、交流,让父子俩有了特别的默契,“爸爸是我的翻译。”丛鸣说。
  听力的障碍也影响了丛鸣语言的表达,很多人听他说话以为是外国人,而绘画是丛鸣自我表达的另一种方式。“进入画面的世界,也就是进入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世界,通过绘画语言讲自己的故事。”丛鸣给每幅画都编织了一个故事,渗透着他对生活的感受和想法,也有瞬间的体验与心情。

父亲多年来第一次说“你很棒”

  对丛鸣而言,学画是一个慢慢“悟”出来的过程。
  2008年,丛鸣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大二、大三的作品还大多是古典写实油画。但这时丛鸣就接触过综合材料绘画,在宋庄的所见又给了他启发。2010年创作的一幅肖像画就显现出现在作品的影子,礼帽下人物的面孔模糊,画面上出现了隐约的小方块。父亲将这幅画命名为《自画像》。
  丛鸣感到单纯的色彩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开始尝试其他表现方式,在综合材料绘画领域,丛鸣找到了更好的自我表达的途径与突破。而每一幅画的创作也都是如此不断添加、思考、充实的过程。
  现场展出的作品都是丛鸣近两年创作的,综合了油画、水彩、拓印、水墨、坦培拉等多种技法。之前单独看每一幅画,丛鸣总觉得可以有更好的表现空间,现在放在一起呈现的格局令他感到满意而自豪。自小对丛鸣要求严苛的父亲,也在12月3日开展现场第一次对丛鸣说出了“你很棒”。

中西结合的绘画语言探索

  河流、传说、化石……《源》会让观者产生诸多联想,有一种最原始的自然之美,也是丛鸣最喜欢的作品。丛鸣学画的过程同样有源有流,石峰把丛鸣在24岁就能有如此好的画面感觉,归因于良好的艺术功底与扎实的基础。大连市第十五中学副校长姜复越正是丛鸣基础课老师,如今在同年龄画家大多还在进行素描、色彩、技巧等研究时,丛鸣已经超越了基本语言,采用了更新的自我语言,姜复越感慨20多岁就开始绘画形式、语言上的探索本身就是勇气的表现。
  展览现场,姜复越一看到《聚》就想起了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也看到了杰克逊·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子。将中国古典写意和西方近现代抽象表现主义的风格相融合正是姜复越对丛鸣绘画的解读。
  石峰认为丛鸣的作品严谨、技术成熟,对材料、色彩、物质的敏感度把握得很好。丛鸣的作品虽然抽象,但是有很多可读的东西、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作品会让人联想到很多层面,也会令不同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显示出抽象绘画的力量。
  “绘画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画家应该关注这个时代,在画作中表达自己对时代的看法,艺术家创作的倾向也是整个社会审美趣味的导向。”这是石峰对丛鸣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而丛鸣已经开始了回应现实的尝试。正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材料研修班学习的丛鸣,在今年创作的《雾霾》中,几乎淹没了一切的灰黑色调压抑到令人窒息,仔细辨别才会发现隐匿其中的城市身影。
信息来源:大连新闻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丛鸣 幻境 声音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