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导演追梦:获英伦最佳艺术片奖,举办国内第一个聋人电影节
摄影棚的灯光已经架好,郑小三坐在灯光交集处的高脚凳上,低着头若有所思,一双被运动鞋包裹的双脚偶尔焦虑地抖动。时隔半年再次面对镜头,心态和理想早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着改变。
半年前,他凭着自己指导剪辑的《单身情歌》手语MV获得了2017年“英国聋人电影节最佳艺术片奖”。走到聚光灯下,他意气风发,过去的困难在各种发言、报告中一笑带过,轻如鸿毛。
而半年后,当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一个以聋人为主的团队,打算建立一个更为广泛的平台,让更多聋人的艺术作品进入公众视野。现实的难又一次沉重地压在了他的肩上。原本以为,作品和荣誉可以给他带来一些便利,但是零零星星的帮助似乎不足够绣完脑海中构想的卷幅……
但是创办上海国际聋人电影展,帮助中国成百万的聋人实现他们的梦想如同攀登一个大山。谁来帮助这些勇敢的攀登者?他们是攀登喜马拉雅山的聋人,他们需要赞助者,需要社会名流的支持,需要赞助单位,需要指导,更需要媒体的覆盖。郑小三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已经走出了自己的基地,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向命运挑战。
剪辑室里,音量大得吵人,郑小三一个人坐在角落,目光在画面和声波线的工作区来回游走。桌面马克杯里的水,有节奏地跃起的波纹,向中心聚拢,企图跳脱引力的束缚。 “我是看着声波线的高峰值剪视频的,这样我大概能判断哪一部分是说出的话,就能把声音和画面匹配了。“郑小三转过身向我们打着手语,一旁徐业大的倪老师向我们翻译道。
郑小三剪辑的MV描述了一对恋人分开后的缱绻和痛苦。为了能更好的体现出歌曲的情感,创作团队在手语的动作上做了一些别出心裁的设计。比如副歌最后一个字“歌”,手语的动作是手指由胸口向上画出弧线,而在MV中,男主角双眉紧锁,手指缓缓向上,绕出一个圈后继续画出一段弧度。这一个圈,把主人公牢牢捆绑在原地,尽管抱着对过去的恋恋不舍,也终究无法挽留心上人的离去。这个圈,可谓点睛之笔。
而这些精妙的设计在剪辑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动作和音乐明显不匹配。为了让聋人主角的动作和音乐有更好的匹配,避免不顾后期剪辑难度而自我表达,郑小三在第二次拍摄的时候在现场将音乐放到最大,他解释说:虽然我们无法分辨声音,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冲击力。这也是为什么在空荡荡的机房角落,郑小三要把音量开到最大。他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音乐的节奏,为了这时长5分钟的音乐MV,他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
2
郑小三今年三十岁,06年毕业于中州大学聋人艺术学院。由于语言障碍,毕业后没有单位愿意录用他。
他辗转流水线,超市搬运工和其他的一些出卖体力的岗位之间。回忆那段日子,他说:“超负荷的工作,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我心力交瘁,我经常问自己以后该怎么办,那时候我非常迷茫。”说罢,他有点无奈地向右歪了下头。
如今的郑小三兼职徐汇区业余大学的3D老师,平时靠接一些拍摄活动维持生活。“很多聋人和我一样,和听人的沟通非常困难,我们处处需要手语翻译员的支持。有时候开会,听人在说什么,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倪老师补充,“有些会议的摄影 ,聋人也是很难做的。有时候轮到领导上台讲话,聋人是听不见掌声的,对这种信号缺少敏感就会少了很多画面。所以很多活动的拍摄都不会选择聋人摄影师。主要还是沟通障碍。”
2012年郑小三来到了业余大学,和同样的一群人在一起学习新的知识,改变了郑小三的命运。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了3D设计,微电影制作……慢慢地,他的梦想,一点一点地清晰起来。生活不经意打出的鼓点让郑小三摸索到了自己生命的节奏。
3
机缘巧合,他参与了聋人微电影《声边》的制作,这次制作的经历点燃了他对微电影的热情。他决定去拍摄一部手语MV,就是后来我们见到的《单身情歌》。
“《声边》里我参与的是海报制作和拍摄现场的一些辅助工作,那时候就对拍摄微电影产生了兴趣,就想试着自己拍一部,《单身情歌》就是这么来的。”
郑小三的团队几乎全是听障人士,拍摄过程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麻烦。前期筹备时,他们在教室边用手语讨论,边用圆珠笔将需要的物料记录在软面抄上;第一次拍摄时,男主角抛弃了背景音乐的自我表达,让整个手语动作显得死板而无情,后期剪辑也没法将动作和音乐对上。这让他们不得不从零开始……做好一件事是不容易的,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月的制作,让这首5分钟的MV令人眼前一亮。他们的作品远隔重洋,在海量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了伦敦聋人电影节最佳艺术片奖。
原本以为,能够找到并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已经是生活慷慨的馈赠了,而伦敦之旅又给郑小三带来了新的震撼。英国,韩国等国有自己的聋人电影节,香港、台湾也有,而在大陆,对聋人普遍的社会尊重还没有形成气候。郑小三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做些什么来催化这个尚未达成的化学反应。
如今的他在学校兼职3D老师,谈到聋人学生的状况,他说:“其实我们聋人还是有很多创造性的,视频、传媒是个可以让聋人活得更有尊严,也更体面的一种方式。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教育大众,让社会对聋人有更多的关注和包容。”
4
为了关注,为了包容,他现在正全力以赴推动上海聋人电影节的落地。尽管如今不用再做消磨人的体力活,他又一次明显的感受到了现实的分量——没有人脉,没有资源,举办电影节谈何容易?
他再一次回到了大专刚毕业时的迷茫……
宏图前的无助,让再一次面对镜头的他感到紧张。这是他获得社会关注和支持的一个渠道,他坐立不安,甚至为每一个问题写了百来字的稿子。
采访临近尾声,他拉着倪老师走到我们的面前,问我们的视频是否会给他预览。我们遗憾地摇了摇头。他明白了我们的意思,头往后仰了下,怅然地张开了嘴巴。
我想起我失望的时候也会如此,抬头看看天,然后怅然地叹一声气。只是他不会去发出那失望的一声,除此之外,我们也没什么两样。
文/Seven
来源: Presentu 普洛森特微信公众号
半年前,他凭着自己指导剪辑的《单身情歌》手语MV获得了2017年“英国聋人电影节最佳艺术片奖”。走到聚光灯下,他意气风发,过去的困难在各种发言、报告中一笑带过,轻如鸿毛。
而半年后,当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一个以聋人为主的团队,打算建立一个更为广泛的平台,让更多聋人的艺术作品进入公众视野。现实的难又一次沉重地压在了他的肩上。原本以为,作品和荣誉可以给他带来一些便利,但是零零星星的帮助似乎不足够绣完脑海中构想的卷幅……
但是创办上海国际聋人电影展,帮助中国成百万的聋人实现他们的梦想如同攀登一个大山。谁来帮助这些勇敢的攀登者?他们是攀登喜马拉雅山的聋人,他们需要赞助者,需要社会名流的支持,需要赞助单位,需要指导,更需要媒体的覆盖。郑小三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已经走出了自己的基地,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向命运挑战。
剪辑室里,音量大得吵人,郑小三一个人坐在角落,目光在画面和声波线的工作区来回游走。桌面马克杯里的水,有节奏地跃起的波纹,向中心聚拢,企图跳脱引力的束缚。 “我是看着声波线的高峰值剪视频的,这样我大概能判断哪一部分是说出的话,就能把声音和画面匹配了。“郑小三转过身向我们打着手语,一旁徐业大的倪老师向我们翻译道。
郑小三剪辑的MV描述了一对恋人分开后的缱绻和痛苦。为了能更好的体现出歌曲的情感,创作团队在手语的动作上做了一些别出心裁的设计。比如副歌最后一个字“歌”,手语的动作是手指由胸口向上画出弧线,而在MV中,男主角双眉紧锁,手指缓缓向上,绕出一个圈后继续画出一段弧度。这一个圈,把主人公牢牢捆绑在原地,尽管抱着对过去的恋恋不舍,也终究无法挽留心上人的离去。这个圈,可谓点睛之笔。
而这些精妙的设计在剪辑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动作和音乐明显不匹配。为了让聋人主角的动作和音乐有更好的匹配,避免不顾后期剪辑难度而自我表达,郑小三在第二次拍摄的时候在现场将音乐放到最大,他解释说:虽然我们无法分辨声音,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冲击力。这也是为什么在空荡荡的机房角落,郑小三要把音量开到最大。他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音乐的节奏,为了这时长5分钟的音乐MV,他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
2
郑小三今年三十岁,06年毕业于中州大学聋人艺术学院。由于语言障碍,毕业后没有单位愿意录用他。
他辗转流水线,超市搬运工和其他的一些出卖体力的岗位之间。回忆那段日子,他说:“超负荷的工作,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我心力交瘁,我经常问自己以后该怎么办,那时候我非常迷茫。”说罢,他有点无奈地向右歪了下头。
如今的郑小三兼职徐汇区业余大学的3D老师,平时靠接一些拍摄活动维持生活。“很多聋人和我一样,和听人的沟通非常困难,我们处处需要手语翻译员的支持。有时候开会,听人在说什么,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倪老师补充,“有些会议的摄影 ,聋人也是很难做的。有时候轮到领导上台讲话,聋人是听不见掌声的,对这种信号缺少敏感就会少了很多画面。所以很多活动的拍摄都不会选择聋人摄影师。主要还是沟通障碍。”
2012年郑小三来到了业余大学,和同样的一群人在一起学习新的知识,改变了郑小三的命运。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了3D设计,微电影制作……慢慢地,他的梦想,一点一点地清晰起来。生活不经意打出的鼓点让郑小三摸索到了自己生命的节奏。
3
机缘巧合,他参与了聋人微电影《声边》的制作,这次制作的经历点燃了他对微电影的热情。他决定去拍摄一部手语MV,就是后来我们见到的《单身情歌》。
“《声边》里我参与的是海报制作和拍摄现场的一些辅助工作,那时候就对拍摄微电影产生了兴趣,就想试着自己拍一部,《单身情歌》就是这么来的。”
郑小三的团队几乎全是听障人士,拍摄过程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麻烦。前期筹备时,他们在教室边用手语讨论,边用圆珠笔将需要的物料记录在软面抄上;第一次拍摄时,男主角抛弃了背景音乐的自我表达,让整个手语动作显得死板而无情,后期剪辑也没法将动作和音乐对上。这让他们不得不从零开始……做好一件事是不容易的,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月的制作,让这首5分钟的MV令人眼前一亮。他们的作品远隔重洋,在海量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了伦敦聋人电影节最佳艺术片奖。
原本以为,能够找到并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已经是生活慷慨的馈赠了,而伦敦之旅又给郑小三带来了新的震撼。英国,韩国等国有自己的聋人电影节,香港、台湾也有,而在大陆,对聋人普遍的社会尊重还没有形成气候。郑小三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做些什么来催化这个尚未达成的化学反应。
如今的他在学校兼职3D老师,谈到聋人学生的状况,他说:“其实我们聋人还是有很多创造性的,视频、传媒是个可以让聋人活得更有尊严,也更体面的一种方式。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教育大众,让社会对聋人有更多的关注和包容。”
4
为了关注,为了包容,他现在正全力以赴推动上海聋人电影节的落地。尽管如今不用再做消磨人的体力活,他又一次明显的感受到了现实的分量——没有人脉,没有资源,举办电影节谈何容易?
他再一次回到了大专刚毕业时的迷茫……
宏图前的无助,让再一次面对镜头的他感到紧张。这是他获得社会关注和支持的一个渠道,他坐立不安,甚至为每一个问题写了百来字的稿子。
采访临近尾声,他拉着倪老师走到我们的面前,问我们的视频是否会给他预览。我们遗憾地摇了摇头。他明白了我们的意思,头往后仰了下,怅然地张开了嘴巴。
我想起我失望的时候也会如此,抬头看看天,然后怅然地叹一声气。只是他不会去发出那失望的一声,除此之外,我们也没什么两样。
文/Seven
来源: Presentu 普洛森特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