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孟泰”——李少言的事迹

  •  
  • 浏览次数: 1791
  •  
  • 发表时间:2018-04-27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钢都——鞍山,一座光荣的城市。她在为共和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更拥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孟泰和在孟泰精神鼓舞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李少言就是继老英雄孟泰之后,钢城工人阶级的又一杰出代表。
  李少言今年58岁,是鞍山运输机械总厂一名既普通又特殊的钳工班长。说他普通,是因为他40年来一直在平凡的钳工岗位上,始终如一地勤恳工作,默默奉献;说他特殊,是因为他在年幼时因病聋哑,又是钢城1600个特困户之一。然而,李少言在无声的世界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新时期中国工人的崭新形象。他先后被评为鞍山市劳动模范、市优秀G C D员和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今年又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一本本红彤彤的奖状,一枚枚闪闪发光的奖章,真实地记录了他无声的奉献。
  李少言40年如一日,以厂为家,敬业爱岗,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企业职工崇高的主人翁风貌。从1980年起,他年年节约资金都在万元以上,回收废旧物资不计其数,并且在技术革新方面为企业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他在40年无声奉献的日子里,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默默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
  运输机械总厂是鞍山市民政企业,全厂700多职工有一半是残疾人。一年前,该厂经营遇到了严重困难,成为市民企公司内的一家亏损大户。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厂的新任厂长发现,冲压车间一位身穿工作服的老工人比他来得还早。这天是个双休日,厂长又发现这位老工人在现场工作,他问:“今天职工都休息,你为什么还上班?”老工人憨厚地一笑,用石笔在地上写了一行字:“昨天还剩点活,没干完,我着急。”当得知他就是爱厂如家的李少言时,新厂长被深深地感动了。
  李少言1958年入厂当钳工那年,才18岁,如今40年过去了,他一直没有忘记父亲在他临上班前的嘱咐:“你是哑人,没别的本事,如果不是新社会你就没有活路了。要记住,工厂也是你的家,一定要当个好工人。”
  李少言只念过4年聋哑学校,为了当个好工人,他自学了小学文化课。工作之余,他将一本本钳工方面的书籍仔细研究,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很快,李少言成了全厂出了名的技术尖子。凡是遇到技术性强、技术标准要求高的活,都是李少言挑梁上阵。40年里,他所在的班组从未发生安全事故和质量事故,被称为全厂放心班组。
  为了当个好工人,他像在自己家过日子一样,千方百计地为工厂节省资金,哪怕是几分钱、几角钱。他所在的冲压班每天冲压钢材达10多吨,而冲压下来的边角余料,不论长短大小,他都分类回收,以备再用。冲压班最值钱的东西是胎模具,一台价值五六千元,他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精心使用和维修,手把手地把经验和技术传给青年工人。每次用完胎模具后,他都要涂上一层油,放到工具架上,再罩上一层塑料布。别人随手扔掉的破抹布和破工作服,他也当作宝贝捡起来,洗干净,整整齐齐地叠好。近些年,整个车间都很少到仓库领抹布,李少言用他的精神影响和带动着全厂每个职工勤俭爱厂。
  李少言和孟泰一样有一个“百宝箱”。那“百宝箱”里,大到废工具、废零件,小到螺丝钉,都是李少言在工余时间从各个车间的废弃堆里捡来并修好的。全班4个聋哑人也都养成了收集废品的习惯。有一段时间,他的“百宝箱”多达7个,收集了上万个零部件。
  1994年冬天,气温下降到零下20多度,车间里冷风嗖嗖,不少人干完活就躲到简易休息室里避寒,李少言却默默地在车间准备卖掉的废旧电机上打起了主意。他利用工余和节假日,把有用的螺丝、铁皮一点一点地卸下来,回收了所有152台电机的线圈,价值达8000多元。两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圈。
  40年来,李少言做过模具钳工、装配钳工、冲压钳工。不论干哪一行,他都全身心地投入。1995年,下料车间无齿锯床下料不垂直,误差大,浪费了一些钢材。本来这不是冲压钳工班的份内工作,但李少言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默默地琢磨,带着花镜白天晚上设计,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不仅提高了10%的钢材利用率,还节省了10吨钢材。
  从1983年开始,李少言每年都在革新胎模具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如完成研制冲压装置提高效率50倍;改造冲床剪板机料架,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效5倍;1991年,李少言在父亲病重去世期间完成了皮带机、压板等十几种模具的改造。由于长期的繁重劳动,李少言患了严重的腰肌劳损。有一回疼得直不起腰来,厂领导和医务人员不得不把他送进医院,但未等痊愈他就又返回厂里。那个月他加班加点排除了电机故障100多次。
  李少言还十分关心企业的兴衰,关注企业管理。在厂长办公桌上,每年都有几份他写的合理化建议书,内容有管理方面的,有厂房维修的,有技术革新的,还有聋哑职工思想反映的。去年,职工集资款到返还期了,但由于工厂资金紧张,返还有难度,许多职工闹情绪。一封李少言写的职工思想情况反映,引起厂长的重视,后来经过李少言对聋哑职工的耐心解释加上厂里积极筹措资金,分期将100多个残疾职工的集资款还上,才稳定了职工的情绪。
  在钢城百万职工中,李少言是出了名的特困户,然而他先人后己,事事先为集体和他人着想。
  李少言夫妻都是聋哑人,母亲常年卧床不起,每月仅靠李少言400余元工资和妻子200元的生活费维持生活。1994年和1995年,两个儿女相继考上大学,生活负担很重。
  一次,厂里发给他1600元的奖金,一方面表彰他一心为公的精神,一方面让他贴补家用。他却把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厂残协,办起了职工活动室,购置了图书和娱乐用具。
  天有不测风云,妻子所在企业一年前破产,同年妻子又在肇事者逃逸的车祸中被压断了左腿。李少言是个钢铁铸成的汉子,生活的艰难反而使他更坚强。他心里装着的不仅仅是自己小家的柴米油盐、房租水电,更多的是企业的困难,还有那些他为之牵情的人们。
  每当国内一些地区出现灾情,党组织和工会号召职工捐款时,别人捐5元钱,他往往要捐10元钱。有人问他为啥要捐这么多,他用哑语说:“我是党员,得带个好头。”10元钱,对一般职工来说不算什么,可对他而言,份量却很重。
  还有一次,厂里给每名职工分了50斤大米,李少言二话没说送给了同班一名聋哑青年。小青年不肯要,他知道平时李少言家吃的都是在市场里买的颜色发黄的陈旧米,这50斤大米李少言同样需要,可最后米还是被李少言送到了他家。
  1984年,厂里分房。根据李少言的工龄、贡献和居住条件,领导决定给他分配一个单居室。得到房子是许多人绞尽脑汁梦寐以求的事,李少言却给厂长写了8个字:“我孩子小,先给别人!”1987年,他又把已分到的房子让了出去。去年,厂里又分房了,领导决定再给他分配一个新单居,但按房改规定,他需自负购房款12900元。这笔钱对他家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亲友和职工都劝他找领导讲讲困难,免交这笔钱,但他觉得自己是个党员,凡是规定的事就不能给厂里添麻烦,最后他还是自己交了。
  李少言也有不按规定办事的时候。他是劳模,医疗费全部报销,可近几年,财务科发现他的药费单越来越少。是他没有病?不是,是他刻意为单位节省。他58岁了,加上长年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夏天里还得穿毛裤。这两年,每天下班回来,他总要让老伴帮他在腰上背上按摩几下,否则第二天连起床都困难。一次,他因痢疾到医院看病,医生要他住院,他一看,仅医疗费就得花100多元,说什么也不住了。回到家里,他让老伴给熬姜汤喝,硬是挺了过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少言时常头疼。今年春节,在家休假的女儿陪他去医院看病,医生让他做200多元的脑彩超图,他比划着说:“太贵了,我不能花这么多钱看病。”女儿急了,逼着爸爸做了检查。但是,这张医疗费收据,至今还夹在他的一个本子里。
  作为市残联副主席,李少言时刻把聋哑人的事挂在心上。本厂聋哑职工王思英是个孤儿,30多岁还没找到对象,后经人介绍与海城一聋哑女青年结了婚。由于两地生活,夫妻感情逐渐淡漠。李少言一面做小俩口的和好工作,向厂工会反映王思英的实际困难,一面去派出所帮助解决户口问题。在李少言和厂工会的努力下,小俩口又和好如初。
  李少言不抽烟不喝酒,最大的嗜好就是学习,在聋哑职工眼里,他是很有水平的“知识分子”。而同时李少言又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化成沉甸甸的责任。1994年他的儿子考入了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第二年女儿也考入了东北财经学院,李少言每月要为他们支付450多元的生活费,家里的拮据可想而知。1997年春节,厂长家访,特意到他家的厨房看看,只发现了一碟咸菜和一碟酱油。面对艰难的生活,李少言脸上却总是绽开自得的笑容,他期盼着孩子毕业后,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认为那才是他最大的幸福。
  李少言生活虽然困难,但精神却很富有。他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新时期中国工人的崭新形象。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李少言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气吞山河的誓言,然而在他身上却闪烁着孟泰、雷锋精神的光芒。他用一颗赤诚滚烫的心,鼓舞、教育、感染、激励着每个人。他用一个聋哑人独特的、无声的语言,创造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宝贵的财富。
发表于: 2004-06-29 20:01
信息来源:东北新闻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事迹 时期 孟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