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事业兼顾的电焊高级技师——郁瑞云

  •  
  • 浏览次数: 1546
  •  
  • 发表时间:2014-07-03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张家港日报记者 任星海 文

    “我现在过得很幸福。”郁瑞云在纸上用力写下这句话,笑着推到记者面前。工作上,他吃苦耐劳,得到公司领导的认可;生活上,妻子贤惠,一双女儿聪明懂事。对他而言,这个无声的世界不再生冷,家人的陪伴便是最好的幸福。
    “世界一直很安静”
除了听不到声音和无法讲话,44岁的郁瑞云和任何一个正常人差不多。接受采访时他会不停地打手势,告诉记者他很紧张,遇到无法表达的情绪有点着急,在纸上写了又划去,寻找最合适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思。

    张家港聋协供图:郁瑞云和聋人朋友到公交场站做好事。
    郁瑞云每天都会乘公交车上下班,他已经习惯了在拥挤的人群中穿行,让自己看上去与正常人无异。公司的同事也说他“勤劳、乐观、有修养,很容易沟通”。
    自从六岁时的一场高烧夺去了郁瑞云的听力,他就被命运推到了无声的世界里。“后来发现不能和正常小孩沟通,有时候会觉得很孤独。常常看到其他小孩和母亲谈话,我却没法和妈妈讲话,很伤心。”14岁那年,郁瑞云被送往常熟读书,接受专门的教育。他的字写得很好,这是他与人交流的重要手段。
    “适合聋哑人的工作,太少了。”郁瑞云皱着眉头在纸上写道,“但是我们比较专注,因为没有声音干扰,洞察力可能比正常人还强。”
    写下这句话,是因为郁瑞云被迫辗转了多家单位:1990年进乙基苯厂工作,一年后下岗;1991年进长山村食品厂当搬运工,一年半后失业;1992年村委安排他进长山村丝织厂,两年后失业在家……残障人士是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郁瑞云觉悟,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干得长远,“被人瞧得起”。
    1995年,他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进入上海港机厂车间实习,学习自动焊技术、手工专焊。作为学徒工,工资很少,还要赡养母亲,只能一点一点从自己的伙食费里扣。“那时候经常不吃饭,就埋头工作,也不觉得饿。”
焊接并非郁瑞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更何况他还是一个聋哑人,与人交流是最大的障碍。那时,他穿着工作服,戴着面罩,练习焊接的步骤、手法。遇到难题,他脱下手套及面罩,从兜里拽出纸和笔,写下疑问,与一旁的师傅交流;得到回复,再戴上装备,继续工作,如此反复……“一个简单的步骤,可能要写上好几页纸。”可郁瑞云并未放弃,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现在,他已经取得电焊高级技师的资格。
 
     2013年2月进入上海港机中尚公司金港分公司车间钢构队从事自动焊工作以来,他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依靠自己的双手生存,这是郁瑞云热爱这份工作的原因,不能为世界带来声音的他,有了机会为这个世界带来一抹弧光的色彩。
    “幸福是家人的陪伴”
    妻子杨小玲是正常人,“看上”郁瑞云,是因为“他老实、勤奋,对我好”。最初杨小玲的娘家人反对,但郁瑞云有对策——天天跑去“献殷勤”。“小伙子就是听不到,也不会说话,心肠倒是蛮好的。”杨小玲的母亲最终成全了这段姻缘。
    与别人一样,郁瑞云和妻子沟通也用文字交流。嘘寒问暖、家长里短,都流淌在一段段文字中。有人不禁问,所有的对话都得写下来,这是有多累?杨小玲却视作为一种幸福:“通过文字,一些心里话更容易表达。两人的心更近了。”事实上,大多数时间,他们只需一个眼神或动作,便能默契地完成“交流”。
    在书房一角,密密麻麻地堆着一摞摞本子,这都是郁瑞云与妻子的交流“语言”。“今天烧了你最喜欢吃的红烧肉。”“明天下雨,早上别忘了带伞。”……随意翻开,尽是生活语言,却充满着幸福。现在,杨小玲在南京的一家服装厂工作,每月回家一次。想念妻子时,郁瑞云就拿起本子,寻找美好的生活点滴。
    郁瑞云的大女儿郁苗在常熟理工学院读书,她每天都与父亲发短信,聊些生活及学习情况,并且坚持半个月回一次家。“她很懂事,生活上节俭,课余有时外出兼职,赚一点生活费,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郁瑞云欣慰地在纸上写道。
    小女儿郁妍在港区小学读书,她则相对调皮得多。有时她晚上玩电脑太晚,郁瑞云会写下:“早点睡,别只知道玩电脑,学业为重。”然后撕下,塞到女儿房门底下。郁瑞云不期望与女儿“正面冲突”,他认为这样的教育方法更适合自己。
    郁瑞云最期待的时光,便是家人的陪伴。在外人眼里,他是一个聋哑人,但他从不因此而沮丧,甚至过得更加幸福,没有过高的追求,只求平平淡淡的生活。“我现在过得很幸福。”这应该是他心底最真的声音。

文章来源:张家港日报记者 任星海   
图片来源:张家港聋协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技师 事业 家庭